據說,蘇東坡因烏臺詩案,被貶到湖北黃州,寫赤壁,寫了三次,留下了《赤壁賦》與《赤壁懷古》。有一點是肯定的,他的懷古懷錯了地方。作為一個大文豪,向他的偶像,或者說是敬佩者,表達一下“遙想公瑾當年,小喬初嫁了,雄姿英發。羽扇綸巾,談笑間,檣櫓灰飛煙滅。”的情懷,是很激情也很嚴肅的事情,蘇東坡怎么會搞錯地方呢?這可是很丟人的事。問題是,他就是懷錯地方了。赤壁之戰到底是在哪打的,一直在爭,什么時候開始爭的,就蘇東坡的《赤壁懷古》搞錯地方來看,應該是在蘇東坡之前就開始爭了,可以說是經過了千百年的意識斗爭,于是就出現“各駐兵馬百步上,但諸將軍單刀俱會”一樣的意識談判,經過一些歷史學家的渲染后,基本認同了赤壁之戰不是在湖北黃州,而是湖北的蒲圻。才在人們的意識里最終形成一個方案,什么方案呢?蘇東坡這個大文豪懷古懷錯地方的黃州,是文赤壁,那個打了戰的,周瑜黃蓋點了一把火,燒紅歷史半邊天的地方蒲圻叫武赤壁。Sh3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我以為,歷史對赤壁之戰的錯誤判斷,不是《三國演義》寫錯了,也不是《三國志》記載錯了,蘇東坡更不是懷錯地方的問題。那是什么錯了呢?是曹操,劉備,周瑜結束赤壁之戰后,對這場戰爭的輸與贏,戰與撤就各有各的說法,作為當事的三方,所講的,并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樣。也就是說,赤壁之戰結束以后,對于這場戰爭的實際情況,曹操與劉備,曹操與周瑜,劉備與周瑜,三者之間的說法分歧很大。一點是肯定的,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的基礎,就是后來的歷史進程,不要說一千年前的蘇東坡,就是現當代,也還是辨不清真相。我以為,赤壁之戰是一場持久戰,不是我們所認為了黃蓋十幾條船、點上一把火就結束了的事。里面大大小小打了多少次,從劉備的博望坡開始,又放了多少把火,都是在哪放的,誰放的,怎么放的,都是值得三國愛好者去思考的問題。Sh3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赤壁之戰在《三國志:武帝紀》記載的并不是我們看到的那么壯烈,“十二月,孫權為備攻合肥。公自江陵征備,至巴丘,遣張憙救合肥。權聞憙至,乃走。公至赤壁,與備戰,不利。于是大疫,吏士多死者,乃引軍還。備遂有荊州、江南諸郡”。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,這是一場橫跨幾個省戰線拉著很長的戰爭。劉備與孫權相互配合,曹操把劉備從江陵打到了巴丘,劉備被曹操打的敗退了幾百公里,孫權為了劉備穩住陣腳,在合肥,來了個聲東擊西,分散了曹操的兵力。孫權在合肥佯動一段時間后,聽到曹操派的部隊到了,估計是還沒打個照面,就走了。曹操把劉備一直打到了赤壁,戰爭的天平才開始倒向劉備。這時候,曹操大軍又來了瘟疫,死了很多士兵,他只好帶著部隊回了北方。從此,劉備在荊州才有了幾個郡的根據地。也就是說,《三國志:武帝紀》記載,沒有火功這一說法,是曹操打劉備打的不順利,又遇到了瘟疫,是自己的撤退的。而《三國志:先主傳》又是怎么記載這一著名戰役的呢?“先主遣諸葛亮自結于孫權,權遣周瑜、程普等水軍數萬,與先主并力,與曹公戰于赤壁,大破之,焚其舟船。先主與吳軍水陸并進,追到南郡,時又疾疫,北軍多死,曹公引歸。”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,先主派遣諸葛亮去見孫權,準備和他結盟,孫權派周瑜、程普等率水軍數萬人,與先主會合,共同抗曹。聯軍在赤壁與曹公展開激戰,大敗曹軍,燒毀了曹軍的戰船。先主和東吳軍隊水陸并進,一直追擊到南郡,當時爆發了瘟疫,曹軍士兵大量死亡,曹公只好撤軍返還。這段記載放火燒船在赤壁之戰中并不是起關鍵作用的,而是“與曹公戰于赤壁,大破之”,才“焚其舟船”。從《三國志:武帝紀》與《三國志:先主傳》看,這場戰爭是曹操與劉備之間的戰爭,孫權都只是配角,何況周瑜。那么在《三國志吳書》中,只有《周瑜傳》記載的特別詳細,《三國演義》里赤壁之戰基本是按周瑜傳加工完成的: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,遇于赤壁。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,初一交戰,公軍敗退,引次江北。瑜等在南岸。瑜部將黃蓋曰:“今寇眾我寡,難與持久。然觀操軍船艦,首尾相接,可燒而走也。”乃取蒙沖斗艦數十艘,實以薪草,膏油灌其中。裹以帷幕,上建牙旗,先書報曹公,欺以欲降。又豫備走舸,各系大船后,因引次俱前。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,指言蓋降。蓋放諸船,同時發火。時風盛猛,悉延燒岸上營落。頃之。煙炎張天,人馬燒溺死者甚眾,軍遂敗退,還保南郡。備與瑜等復共追。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。徑自北歸。這一段記載與《三國演義》基本差不多,先打了一次,曹操輸了,這時候黃蓋獻計,詐降,燒船,曹操大敗而歸南郡。這里的記載,周瑜是總指揮,黃蓋是具體實施者,曹操失敗是因為黃蓋的一把火“頃之。煙炎張天,人馬燒溺死者甚眾,軍遂敗退”。那就印證了蘇東坡所言的“談笑間,檣櫓灰飛煙滅”。 1/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