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各有各的歷史價值:官渡之戰成就了曹操,使其有了一統河山的可能;赤壁之戰則徹底碾碎了這種可能,初步架構了三國鼎立之格局;隨著夷陵之戰(或叫猇亭之戰)劉備的慘敗,三方均元氣大傷,誰也奈何不了誰,三國博弈的歷史才真正開始。4R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正史上,官渡之戰爆發于漢獻帝建安五年(200年)。4R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在這之前的199年,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,威勢大增;袁紹兼并公孫瓚,得了幽、冀、青、并四州,雄踞河北,意欲南向以爭天下。斯年六月,袁紹挑選精兵十萬、戰馬萬匹,企圖南下進攻許都,序幕由此拉開。4R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次年正月,雙方在官渡一帶展開了長達八九個月你死我活的大會戰。結果,曹操以區區兩萬疲憊之師(一說三萬)力克袁紹,“乘勝席卷,將清河朔”,將北方之地盡收囊中,完成了地區統一。4R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那么,袁紹為何會輸?他到底輸在哪兒?4R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官渡之戰前,曹操兵發徐州攻劉備,田豐建議袁紹偷襲許昌(“舉軍而襲其后”),這無疑是個非常正確的策略,但袁紹以兒子生病為由加以拒絕。等曹操回師,奇襲許都的時機已失,袁紹卻開始興師動眾討伐曹操了。田豐通過分析雙方兵力部署優劣,認為曹軍糧食不足,建議用持久戰跟曹操拼消耗,袁紹又不予采納,還把田豐關了起來。4R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我讀到這兒的時候,總感覺袁紹不是個正常人,用現在的時髦詞兒來形容,屬“自愿精神病”。諸葛亮在《隆中對》里曾提到:“曹操比于袁紹,則名微而眾寡。然操遂能克紹,以弱為強者,非惟天時,抑亦人謀也。”這個評價太客氣了。諸葛所謂的“人謀”,當指戰略、智慧而言。袁紹手下不缺智囊,許攸、郭圖、審配、逢紀、田豐、沮授等,都是有名的智士。可是外腦再多又有何用?領導不懂變通,一意孤行,跟神經病似的,焉能不慘敗?4R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當袁紹南下,曹操曾聚集文武商議對策,孔融和荀彧之間的一段論辯特別引人注目。孔融:“袁紹勢大,不可與戰,只可與和。”荀彧曰:“袁紹無用之人,何必議和?”孔融:“袁紹士廣民強。其部下如許攸、郭圖、審配、逢紀皆智謀之士;田豐、沮授皆忠臣也……何謂紹為無用之人乎?”荀彧笑曰:“……田豐剛而犯上,許攸貪而不智,審配專而無謀,逢紀果而無用:此數人者,勢不相容,必生內變……縱有百萬,何足道哉!”孔融默然。4R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荀彧原來就是從袁紹陣營投奔過來的,對袁營的情況最了解。其后袁紹陣營發生的一連串內訌,果然驗證了他的判斷:田豐在大戰前因直言忠諫被下獄,最終受逢紀讒言而死;審配在軍情緊急之際,將許攸子侄收捕下獄,逼許攸臨陣叛逃曹營;郭圖用讒言逼走了袁紹手下大將張郃與高覽。4R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實際上,戰事相持到十月,曹營已經絕糧,必須向后方的許昌緊急求援。但許攸一反叛,向曹操獻計火燒烏巢,整個戰局隨之翻盤,急轉直下。4R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這是官渡之戰勝敗的關鍵所在。4R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推原論始,袁紹的軍事失敗,顯然是權術的作用目標出錯了,人事上出了問題。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性格、喜好、弱點、工作作風等都不盡相同,區別是天上地下的。因而從組織運作的觀點來看,作為領導人在權術的設計使用過程中,應當考慮到每個作用目標的特征和特點,采取合適的溝通方式加以團結捆綁,才能使團隊運作不至于失靈。曹操的頭號智囊郭嘉說袁紹“外寬內忌、多謀少決”、“聽讒惑亂、是非混淆”。可謂一針見血。4R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拿曹操與袁紹在溝通方式上做個比較。4R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曹操會將一個議題透過眾議的方式讓大家相互討論辯解、分享智慧,以便得到最周詳的思考。也就是能沉住氣、靜下心、深藏于心,反復掂量與權衡。此外,曹操頗有容人的雅量,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容納“剛而犯上”的人才。所以,曹操手下的荀彧、荀攸、程昱、郭嘉、滿寵、劉曄、呂虔、毛玠等人,都能各安其位,各司其職,從無相互讒害。4RA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袁紹的溝通模式是隨機性的個別征詢,而不是眾議。在這種模式的暗示下,部屬只會個別向他反映意見,類似于打小報告,使得部屬之間少有坦誠的橫向溝通。而袁紹本人既是個“有選擇的傾聽者”(只聽他喜歡聽的),又是個容易混淆是非,用一時結果來加罪于人的沖動型領導。 1/2 1 2 下一頁 尾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