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因IE7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公元前262年,秦昭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,占領了野王城,切斷了韓國上黨郡和國都的聯系。韓國想獻出上黨郡向秦求和,但是上黨郡守馮亭不愿降秦,請趙國發兵取上黨郡。秦昭王四十七年(公元前260年),秦派左庶長王龁攻韓,奪取上黨。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,趙駐兵于長平,以便鎮撫上黨之民。IE7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雙方僵持多日,趙軍損失巨大。廉頗根據敵強己弱、初戰失利的形勢,決定采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。秦軍多次挑戰,趙國卻不出兵。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趙國長期的戰爭糧食不足向齊國借糧不成。秦相應侯范雎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,用離間計。趙王既怨怒廉頗連吃敗仗,士卒傷亡慘重,又嫌廉頗堅壁固守不肯出戰。趙王意在速戰速決,因而聽信流言,便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,增兵二十萬攻秦。IE7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經過IE7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趙括上任之后,一反廉頗的部署,不僅臨戰更改部隊的制度,而且大批撤換將領,使趙軍戰力下降。秦見趙中了計,暗中命白起為將軍,王龁為副將。趙括雖自大驕狂,但他畏懼白起為將。所以秦王下令“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。”IE7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白起面對魯莽輕敵,高傲自恃的對手,決定采取后退誘敵,分割圍殲的戰法。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,在趙軍進攻時,佯敗后撤,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筑袋形陣地,另以精兵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,伺機割裂趙軍。8月,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,貿然采取進攻行動。秦軍假意敗走,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。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,秦早有準備,壁壘堅固不得入。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,將趙軍截為三段。趙軍首尾分離,糧道被斷。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。趙軍的戰勢危急,只得筑壘壁堅守,以待救兵。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,親臨河內督戰,征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,賞賜民爵一級,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,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。IE7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到了九月,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,饑餓不堪,甚至自相殺食。趙括走投無路,重新集結部隊,分兵四隊輪番突圍,終不能出,趙括親率精兵出戰,被秦軍射殺。趙括軍隊大敗。四十幾萬士兵投降白起。白起使詐,把趙降卒全部坑殺,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小兵回趙國報信。攻心為上,趙國上下形成恐怖氛圍,進而施行滅趙之戰。IE7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秦國和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勝敗是情理之中,兩虎相爭必有一傷。但是這場戰役的秦國壓倒性的勝利,完全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。IE7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1. 綜合國力上秦國通過商鞅實行變法,通過一系列改革特別是獎勵耕戰,對秦國的戰略資源進行系統整合。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國力增強、兵強馬壯,對列國虎視眈眈。秦國秦昭王時期范雎相國采用的遠交近攻外交策略,積極分化和鄰近國家、優勢兵力進攻鄰國。IE7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趙國是趙武靈王實行“胡服騎射”,軍事實力大增,趙國單獨消滅中山南北連起。趙國胡服騎射之后有強大的騎兵軍團和軍事實力,趙國是唯一單獨抵抗秦國侵略的強國。 所以秦國和趙國間的戰爭史避免不了的戰爭。IE7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2.決策(國君)方面IE7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上黨是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地區,秦國攻擊東方六國必須占領上黨郡。上黨17城對趙國而言天上掉餡餅,天上掉餡餅不是那么好吃。那是秦國辛勤“勞動”成果,秦國不會善罷干休。只是秦國不得人心上黨郡郡守讓給趙國。趙國而言這是火中取栗,但是趙國應該是積極備戰。秦國而言上黨郡是烤瘦了鴨子飛了豈能善罷干休。所以秦國是目的非常清楚一定要占領上黨地區,所以戰爭時不可避免。秦國的遠交近攻擴大地盤,趙國是否接收上黨沒有必然聯系。IE7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秦國伐趙之前,秦王即遣使韓、魏兩國軟硬兼施,使兩國不敢救趙,孤立了趙國。特別是對待趙國使臣方面秦國方面做好了文章。秦見趙換將,暗中命白起為將軍,王龁為副將。趙括畏懼白起為將,所以秦王下令“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。” 看出已經做好了敵人情報工作和自己的保密工作。IE7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趙國而言綜合國力不如秦國,所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外交階段的結果,最好的方法積極連橫借助楚、魏等力量避免打無把握之戰。趙國統治者是僥幸心理不積極備戰,所以倉促應戰被動作戰,以至于不得不營壘對峙秦軍。初戰不利,趙國統治集團遣使赴秦試探求和,下下策就是派使臣去秦國。秦國在加緊進攻的同時,厚待趙使大做文章。這使得其他五國看到趙國對秦國無戰意,而且加重了趙國的僥幸心理。情報和保密工作方面是趙國不知敵人主將是誰,情報方面遠遠落后于秦國。 1/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