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七年,秦使左庶長王龁攻韓,取上黨。上黨民走趙。趙軍長平,以按據上黨民。四月,龁攻趙。趙使廉頗將。趙軍士卒犯秦斥兵,秦斥兵斬趙裨將茄。六月,陷趙軍,取二鄣四尉。七月,趙軍筑壘壁而守之。秦又攻其壘,取二尉,敗其陣,奪西壘壁。廉頗堅壁以待秦,秦數挑戰,趙兵不出。趙王數以為讓。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趙為反問,曰:“秦之所惡,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,廉頗易與,且降矣。”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,軍數敗,又反堅壁不敢戰,而又聞秦反間之言,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。qSp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秦聞括將,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,而王龁為尉裨將,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。趙括至,則出兵擊秦軍。秦軍詳敗而走,張二奇兵以劫之。趙軍逐勝,追造秦壁。壁堅拒不得入,而秦奇兵二萬五于人絕趙軍后,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,趙軍分而為二,糧道絕。而秦出輕兵擊之。趙戰不利,因筑壁堅守,以待救至。秦王聞趙食道絕,王自之河內,賜民爵各一級,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,遮絕趙救及糧食。至九月,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,皆內陰相殺食。來攻秦壘,欲出。為四隊,四五復之,不能出。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,秦軍射殺趙括。括軍敗,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。武安君計日:“前秦已拔上黨,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。趙卒反覆,非盡殺之,恐為亂。”乃挾詐而盡坑殺之,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。前后斬首虜四十五萬人。趙人大震。qSp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戰爭評論:長平之戰是人類歷史上用一個包圍圈實現的最大規模圍殲戰之一,它殲滅紀錄直到兩千余年后的基輔戰役才被德國軍隊打破。qSp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這里要討論的是兩個問題:qSp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一是,趙括換廉頗,為什么?很容易回答的是,因為秦軍使了反間計,但是看看上面司馬公的記載:“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,軍數敗,又反堅壁不敢戰,而又聞秦反間之言,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。”——很顯然,秦國的反間計只是原因之一而已。廉頗之敗確實是小敗,更重要的問題是他堅壁不出。qSp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那個時候上黨引起的戰爭已經持續了兩年之久,而廉頗的戰略是拖垮秦軍。問題就在于,要拖垮對方,必須自己比對方結實才行。稍有常識的人都能想到,當時的秦國據有關中、巴蜀兩大糧食產區,而且水利等基礎設施先進,糧食產量非常大,而趙國在今天河北、山西一帶,發達程度特別是糧食產量根本就沒法和秦國相提并論,即使是秦軍糧道較遠,趙軍也根本無法在持久戰中拖垮對手。所以,廉頗被撤掉并不冤枉,雖然他的戰術不能說沒有道理,但是六十萬大軍的耗費根本不是趙國能長期負擔的,所以他非常缺乏戰略眼光。qSp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當然,說廉頗的錯誤并不是說趙括就可以了。趙括一來就主動出戰,這一點就像上面分析的,是無奈之舉,甚至可以說之所以讓他趙括來帶兵,就是為了讓他主動出擊的。但是,他雖然知道不能不出戰(這未必是因為他想得清楚),但卻缺乏對戰場的認識和直覺。而他的對手又是古往今來第一等的戰將白起,糧道被斷,全軍覆沒就是難以避免的了。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一個細節,那就是秦王親自往河西(河內)征招全部15歲以上男子為兵支援白起,要知道,開戰之初秦軍就已經有三四十萬軍隊,現在還要再征兵而且如此大規模征兵,如果不是因為趙括的進攻帶來了大量傷亡,對付一幫餓了四十多天的人哪里用的了這么大的兵力?qSp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二是,是不是必須坑殺降卒?對付降卒,無非就是殺、放、關三種辦法。白起的分析的很清楚,趙國人屢降屢叛,今天放走明天拿起武器就又是戰士。關起來的話,四五十萬青壯年,一天要吃掉多少東西?這個負擔趙國背不起,秦國還要進行大規模戰爭,恐怕也是難以承受。剩下的,恐怕就是殺掉。有讀到一種見解,認為可以以這些降卒為人質,要求趙國投降。的確,四十萬余萬男子,可以說是趙國大多數家庭都會與軍旅中人有關,在國人壓力下趙王可能不得不投降。這種想法固然有道理,但是趙王投降之后又如何呢?趙兵的問題還是要解決的,等他們被放回去,不樂為秦民的趙民再擁立一個趙王,不是又白干了?qSp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從這個意義上說,白起坑殺降卒固然和他個人的劣習有關,但是應當說因為戰國時代人口就是戰斗力,殺降是那個時代的通病。qSp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總的說來,長平之戰是戰爭史上的不朽篇章,之中有突擊戰、陣地戰、包圍戰、總體戰、后勤戰、間諜戰等等戰爭樣式。白起更是智慧的利用地形,并且用建筑營壘屏障這種防御設施進行包圍,留下了以守為攻、以少圍多的戰例。然而,無論有多少不得已,殺降,特別是如此大規模的殺降,不僅僅使得趙國人拼死抵抗,也使得東方諸國震驚,終于在邯鄲有了四公子抗秦,秦國戰敗。秦國統一天下用了近50年,其中40年是為了消滅趙國,而長平之戰趙國主力被消滅之后滅趙還花了30余年,不能不說這是殺降的后遺癥。 1/2 1 2 下一頁 尾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