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平之戰,百萬之眾,對陣數年,勝負似在一念之間。千百種解讀,千百個側面,趙括的最后時刻不應該被遺忘。vve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?趙雖勁勇,但在國內焦躁情緒和糧草不濟的雙重壓力下,被秦軍所惑,先發制人變成了后制于人。悲涼九月,秋風掠過,寒意漸濃。數十萬趙軍在丹河西岸浴血奮戰之后,終于回到了丹河東岸,被壓縮在泫氏、故關、長平三點之間的小東倉河峽谷地帶。vve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殘陽如血,物是人非,原本固若金湯的趙軍陣地,已經陷入絕境。北面的百里石長城原是戰略預備隊駐防,東面的大糧山原是屯糧之所,都已落入秦軍之手。趙軍四十余日糧草不濟,近觀對山,秦軍勢壯,遙望邯鄲,援軍無跡。不管后世如何評說趙括,此時此刻,數十萬鐵血將士,無一人不是男兒。無人懷疑他們的統帥,人相食而軍不散,身必死而志猶存。他們擦拭刀槍,包裹好給家中最后的書信,任由傷口滲血,默默積蓄力量,等待最后時刻。vve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中軍大帳之外,不少將士跟隨了趙氏父子兩代人,他們默然無語,唯將令是從。大帳之內,趙括想帶這些趙軍的種子回家,出去多少是多少,但也做好了最壞準備。和秦軍魚死網破,盡可能多殺傷秦軍,多殺傷秦軍一人,他日站在邯鄲城下的秦軍就少一人,這或許是能為趙國能做的最大貢獻了。vve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血染征袍,心靜如水。趙括沉思之后,選定故關作為最后的突圍方向。故關為百里石長城關隘中部,為秦新軍防守,殊死一搏,或有一線生機,越過故關,通過滏口陘,邯鄲在望。故關正面狹窄,趙括集合精銳,并重組了指揮體系,試圖在一個點上形成對于秦軍的優勢。軍分四隊,趙括自領一隊,向故關發起了輪番進攻,形成了持續沖擊。數萬趙軍將士無視生死,如驚濤拍案,猛擊秦軍陣地。縱是身經百戰的白起,也不禁嘆服趙軍之勇,深知此為大秦心腹之敵,絕不能留。秦軍居高臨下,占盡地利,箭如雨下,秦軍源源不斷匯集,故關被趙軍撕開口子,旋即又被補上,此處成為秦趙兩軍的絞肉機。vve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秦弩再次改變了戰局。當秦軍發現了趙括位置后,迅速調集力量,箭雨向纏斗在一起的秦趙兩軍傾瀉而下,一切恢復了平靜。此時,秦趙兩軍的尸體或許已經填滿了故關之下的溝壑。vve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vve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趙括敗了,注定無法擺脫紙上談兵之名。但這支趙軍不愧為鐵血之師,深深震撼了慘勝的秦軍,這支秦軍已經無力單獨發動邯鄲之戰了。國無死士不寧,這或許就是日后秦國不敢輕易攻擊邯鄲的原因吧。vve歷史春秋網 - 專注于中國古代歷史
|